阮成发在全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上)
作者:admin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5-07-30 返回上级
一、创新决定城市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回顾人类文明史,特别是工业文明以来,抛开战争等灾难岁月,几乎每隔一段时期,就会在世界某国某地或几国几地,燃起颠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科技产业革命之火,掀起时代变革大潮,将人类社会带入一个激情澎湃、万物一新的“大变革时代”,重塑国家和城市竞争格局。有些城市抓住科技产业变革机遇迅速崛起。从十八世纪英国的伦敦,到十九世纪后期德国的法兰克福、慕尼黑和柏林,再到二十世纪美国的纽约、波士顿、旧金山,先后屹立于世界城市之巅。有些城市一度繁荣兴盛,但由于没有跟上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步伐,沦为历史长河中的失意城市。如英国的利物浦、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美国的底特律等,最终都成为世界城市舞台中心的过客。城市发展史告诉我们:创新决定城市未来,只有坚持创新,城市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正在开创一个全新时代。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革传统交流传播方式,重组产业体系,重构经济社会结构,重塑政府治理理念和方式。我们曾经熟悉的一切,曾经波涛汹涌的“红海”,似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生机无限的“蓝海”。伴随这一轮大变革,世界科技创新资源加快流动,全球化趋势日益凸显,科技产业竞争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工业文明时代的竞争优势迅速弱化,网络信息数据等新兴战略资源成为决定未来的关键。在这个大背景下,城市格局将重构。沿海、内地差别在迅速改变,物理距离在网上被消除;传统产业发达的城市,优势在下降;新兴产业发达、生态环境好的城市迅速崛起。这为新兴城市赶超发达城市,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
身处这一轮“大变革时代”,国内外先进城市都努力抢占全球科技创新制高点。纽约发布新十年发展规划,提出继续坚持“全球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曼哈顿“硅巷”已成为全球主要的创新制高点。伦敦积极打造世界领先的国际技术中心和知识经济创新高地。他们的目标都很明确,就是力求引领这一轮科技产业变革,继续保持全球领导地位。北京、上海、深圳等国内发达城市加快追赶全球城市步伐,强力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已呈现跃升发展态势。
在城市之间日趋白热化的竞争中,武汉绝不能输,输了就输掉了未来!
回望过去,武汉能有近代以来的辉煌,能有今天的地位,靠的就是创新。19世纪末,张之洞在汉推行洋务新政,兴实业、办学堂、修铁路,20世纪初一批民族工商业企业蓬勃发展,武汉在全国率先向工业社会跃升。大武汉由此发端,一时间“驾乎津门、直逼沪上”,成为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在创新发展道路上继续探索前行,屡开全国风气之先,率先提出科教兴市战略,调整城市发展格局,布局建设武汉开发区、东湖高新区。可以说,武汉近现代城市发展历程,就是一部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历史。
立足当下,遥望未来,武汉要实现城市梦想,成功应对竞争挑战,惟有靠创新,更要靠创新。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继续走传统发展老路,只会越来越艰难,永远跟在别人后面,甚至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就永远只是梦想。
中央为应对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选择在有条件的区域及城市,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国务院明确要求,武汉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武汉的最大机遇、最大使命。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汇聚全武汉地区创新力量,激发全市人民创新创业激情,用最好资源、最优政策、最多投入,全方位、全体系、全区域、全领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力争走在全国前列,成就城市梦想,不负历史机遇眷顾、不负国家使命重托、不负这座伟大城市!
二、向世界一流创新型城市学习
武汉是科教大市,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城市,致力于将科教优势转化为经济产业优势,进行了不懈探索和艰苦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总体来看,创新尚未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城市创新能力尚未进入全国第一方阵,与领跑城市之间的差距依然较大。
为什么我们努力了这么多年,却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为什么我们拥有这么多的创新资源,却没能成长出具有国内乃至全球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和新兴产业?要准确找到我们在创新发展中的关键症结,我们必须向世界一流创新型城市学习,以他们的发展高度和成就为标杆,以他们的成功基因和路径为参照,找准发展瓶颈制约,明确改革方向重点,重构城市创新体系。我心目中理想的创新型城市或地区,国外有硅谷、伦敦、波士顿、特拉维夫等,国内有北京、上海、深圳等。以武汉的基础和条件,最理想的学习榜样,首推硅谷、深圳。硅谷:全球公认首屈一指的科技创新中心。它是优秀创新型企业的栖息地,诞生了数十家世界500强高科技企业,聚集了全球近1/4的千亿美元级别大公司,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始终站在全球科技产业变革的最前沿,持续引领了从半导体到个人电脑、再到互联网、生命健康等产业的交替变革。它是全球创新创业的中心,拥有斯坦福、加州伯克利分校等一批世界一流大学,拥有十分发达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聚集了一大批从事创业孵化、风险投资、知识产权等各类服务机构,他们和硅谷的创业者和企业一起,以独特、近乎魔鬼般的嗅觉,迅速发现有价值的技术和商业项目,迅速理解其对于社会可能的颠覆前景,然后用它与恰当的商业模式相结合,创造了一个个把发明变为社会财富和潮流的神话。来自世界各地、文化背景多元的青年才俊,在这里高度聚集。硅谷地区,人口中的1/3是来自全球的高科技人员,聚集了全美1/3的创投资本,产生了美国1/3的风险投资案例。深圳: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创新能力首屈一指。短短三十多年,它以改革为根、创新为魂,从一个边陲小渔村发展成实力雄厚的特大型城市。本世纪以来,高科技企业成为深圳快速发展的主力军,涌现出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大疆、超多维等一批领军企业,拥有3万家科技型企业,其中千亿级3家、百亿级17家、超亿元的1000余家。深圳已经形成完备的创新生态体系,企业在创新中唱主角,实现了研发机构、人员、资金投入、专利成果等“6个90%在企业”,4G技术、基因测序分析、超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技术创新能力位居世界前列。深圳的科教资源并不富集,但二十多年来陆续引进清华、北大、香港大学等50多所国内外一流大学,或共建研究生院,或共建产业创新平台,或联合创办国际大学,成为全国引进大学研究机构最多的城市。深圳已形成完备的创新生态体系,英特尔将其全球首个智能设备创新中心布局深圳,联手打造中国创新生态圈,争夺移动终端制高点。
硅谷、深圳的创新发展路径虽有所不同,但他们创新发展的成功基因基本一致。在那里,创新都是以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他们的创新,既不是搞成果转化,不是搞科技体制改革,也不是搞论文研究和专利发明,甚至也不是以上几种的简单相加,而是真正落到产业活动上,落到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育成上,落到经济社会新的发展上。在那里,人才是核心,所有资源都围着人才转。你可以没有钱,可以没有背景,可以没有人脉,只要你有创业的追求和梦想,有创新的才华和斗志,就会有大量的资本、伙伴、市场来追随你。全世界、全中国最有才华、最具创新精神、最有创业梦想的企业家、创业者,都云集在那里。创业者都把那里视为朝拜圣地。在那里,社会对发明创造和创新创业的尊重高于一切,普遍推崇的价值观是“可以失败,但不可以不创新”,“可以没有成就,但不可以没有梦想”。很多优秀的大企业员工放弃优厚的待遇,去创办企业,或加盟初创公司,成为社会时尚。一拨拨涌来追求人生梦想的青年才俊,骨子里都浸淫着创新创业的精神,他们不仅仅是为了谋一份差事,而是要打拼出自己的天地。在那里,政府远见卓识、开明宽容、舍得投入。政府是未来产业布局的总战略谋划师,是助推新兴产业发展的最大天使投资人,始终把自身定位在市场难以有效配置、市场主体不愿干的领域和环节,持续不断地为创新创业搭建各类平台和载体,为战略性前瞻性项目提供前期资金支持。“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巨幅宣传广告,矗立于深圳机场、火车站的显著位置,时时刻刻宣示着深圳开放、包容的胸怀,和创新创业不分年龄、不问出身的文化。
也许大家还可以举出硅谷、深圳创新发展更多的成功经验,但以上四条足以揭示他们成功基因的核心所在,而这些也恰恰是我们没有做到,或做得不够好的。我们必须对标硅谷、深圳,找准关键症结,直击痛点,对症下药,以更大的决心、勇气和智慧,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
一是要着力破解创新链与产业链脱节的问题,将创新落实到产业活动上。长期以来,我们往往习惯于从基础研究出发,顺着知识技术来谋求发展产业,习惯于以科研成果转化为着力点,结果往往是就研发谈研发,就成果谈成果,科研成果、论文、专利等出了不少,但真正实现产业化的比例却很低,形成了长期困扰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人才和成果本地利用率低的问题,造成了科技研发与经济社会“两张皮”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全球科技革命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从‘科学’到‘技术’转化,基本要求是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我们一定要认识到,科学研究是由财富变成知识的过程,产业创新是由知识变成财富的过程,两者之间虽相辅相成,但又有着显著的差异,导向、路径、模式、结果等诸多方面都迥然不同。
作为地方政府,我们最重要的是走好由知识变成财富这一步,要以应用为先,按照“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发展战略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要求,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构建产业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新体系,致力于创新型企业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
二是要着力解决政府越位、缺位的问题,加快政府自身革命。过去,我们往往习惯于冲在创新第一线,主导研发方向路径选择、项目资金管理使用、人才成果评价激励等等,干了很多本该由市场和企业主导的事情;但在政府应该发挥更大作用的领域和环节,比如:培育科技型初创企业、营造创新创业生态、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等,却着力不够、投入不足。当前,武汉很多创新创业企业难以找到中高端人才,难以找到足够的创业投资,难以得到优质的创业服务,创业不便利、成本过高,新创业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东南飞”、“北上漂”的现象仍在上演。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全面改革创新,进一步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最大限度减少对创新创业活动的管制和干扰,最大限度降低创新创业的成本和风险,着力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让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让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力量。力争5-10年,基本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跻身全国创新城市第一方阵。再用10-20年,跻身全球重要的创新城市行列。
三、构建支撑城市未来发展的产业体系和产业创新体系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世界带入了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带动几乎所有领域正在发生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革命,推动人类社会整个产业体系和创新发展模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新兴产业的发展更多是从“0”到“1”的颠覆式进步,更多表现为指数级增长。一个新领域的创业企业往往只需要几年,就能够超越一个传统企业几十年的发展成就,这是传统企业难以企及的。因此,对这轮科技产业变革制高点的争夺,核心集中在从“0”到“1”的新领域。谁能孵化培育出一批实现“0”到“1”跨越的企业和产业,谁就能掌控未来。在科技产业变革背景下,如果继续沿着传统发展路径,只能实现从“1”到“N”的线性增长。特别是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线性增长空间已十分有限,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我们必须深刻认识、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的规律和趋势,大胆突破传统产业发展路径和创新模式,努力构建全新的产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打造支撑城市未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和框架基础。
(一)紧跟时代步伐,适度超前布局,加快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的产业体系
要把握好从“0”到“1”的跃升,我们必须把眼光瞄准10年甚至20年后的未来产业方向,紧紧围绕人类社会长期未得到有效解决的根本需求,紧紧围绕我国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明确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就目前来看,随着信息时代的深入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依然存在巨大的创新空间,移动互联、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正在加速突破;随着人类对生命科学的突破,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升,生命健康产业正在成为全球产业创新的热点领域;随着人类对不断超越自身智力等生理极限的需求,智能制造技术正在迅速发展,智能机器人替代人力越来越成为现实;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也都是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我们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在我们看得准、有基础、有优势的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三大产业领域,超前规划布局,加快构建全新的产业体系:一是在信息技术产业方面。重点布局移动互联、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地球空间信息、物联网、全光网络、量子通信等领域,强力推进武汉新芯存储芯片研发制造基地建设,大力支持联想、华为、腾讯、烽火、长飞、华星光电、天马、光谷北斗等企业发展,策划建设大数据、云计算等产业基地,加快研发大容量存储、新型智能终端、新型路由交换、新一代基站、超大容量光纤传输、超强超快激光等设备,构建完整的信息通信制造研发体系,培育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二是在生命健康产业方面。重点布局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领域,支持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中科院武汉生物技术研究所、中国生物、中国种子、华大基因、安翰光电、人福科技等加快发展,加快推动基因测序、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分子靶向治疗、仿生科技等技术大规模应用,超前布局生命、信息、纳米等科技的融合创新领域,加快发展针对重大疾病的药物和医疗器械新产品,争取在一些领域抢占全球制高点,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生命健康产业中心。三是在智能制造产业方面。重点布局智能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增材制造等领域,支持华中数控、高德红外、奋进机器人、华工激光、金运激光等企业加快发展,打造全国重要的智能装备研发制造产业集群。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突破发展,支持东风、武船、格力、海尔等企业,加快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智能船舶、无人机等产业化发展。我们深知,一个城市的产业发展方向,虽然与政府的努力密切相关,但最终决定于市场导向和产业革命方向。对新兴产业的谋划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过多则重点不突出,过少则可能错失良机。除以上三个产业外,我们还要积极关注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适时调整产业布局,加快推进各产业领域前沿交叉融合。
(二)全力推进“互联网+”行动,加快传统产业向中高端升级
“互联网+”是当前最热的话题。第三次技术革命,让我们进入了信息文明时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由现实和虚拟交互的世界当中。虚拟世界依托于互联网,形成了一个崭新而神秘的世界。一般认为,这个网络空间存在着三层架构:第一层面是消息层,网络在这个层面实现了消息的采集和分发;第二个层面是工作流层,即我们常讲的业务应用;第三个层面是数据层,前两个层面所形成的大量行为数据的累积,就形成了大数据。虚拟世界这三个层次的理解和应用,构成了互联网的全貌。而“互联网+”其实就是从消息层逐步渗透到工作流层和数据层的一个过程。我们目前大部分互联网的运用停留在消息层、工作流层,还没有通过工作流的整合形成新的工作流,大数据的运用才开始,“互联网+”还有巨大的空间,未知远大于已知。
“互联网+”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目前,各地围绕“互联网+”的竞争日趋激烈,未来城市之间很有可能分化为两大阵营:一个是少数“互联网+”城市,拥有互联网龙头企业总部,掌控平台、数据、金融等核心资源,就好比是控制了人的“大脑和心脏”,而成为未来的“领导城市”;另一个是绝大多数的“+互联网”城市,他们缺乏互联网领军企业总部,被锁定在加工制造、物流、仓储、配送等产业价值链中低端环节,成为“被领导城市”。互联网时代,变革以月、日来度量,是真正的日新月异,领先一步就意味着领先全局,就有可能颠覆现有的竞争格局;落后一步就可能满盘皆输,甚至丧失原有竞争优势和地位。能否迅速把“互联网+”这个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能否尽快进入全国“互联网+”城市第一方阵,决定着武汉未来5至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命运。对此,我们不能观望等待、被动应付,也不能熟视无睹、麻木不仁,更不能恐惧逃避、抵制排斥!必须调整传统工业时代的思维理念,全面树立互联网时代新思维、新理念,必须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抢抓每一个稍纵即逝的机遇,抢先布局每一个可能的颠覆式发展领域。当前这一轮的互联网创业大潮,以移动互联为核心,以O2O为主要模式,对线下资源的争夺成为决胜的关键。武汉拥有1000万人口,拥有300万以上互联网“原住民”,传统产业体系完整,城市功能服务完备,在区域内具有不可比拟的线下资源。我们必须聚焦武汉有优势的领域,把这些资源牢牢抓在自己手上,推动传统制造、服务和农业的各个领域向线上融合,拿出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的各个方面向本土互联网企业优先开放,扶持他们加快探索成熟的“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进而向外开疆拓土,尽快培育成长一批本土互联网领军企业,尽快形成一批融合性新兴支柱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的互联网版图中争得一席之地。前不久,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在“互联网+”创业创新、协同制造、普惠金融、高效物流、电子商务等方面,提出了11项重点行动、40项任务。我们要结合武汉实际,积极贯彻落实。我们将积极为“互联网+”发展营造更加开放包容的环境。
一是把整个武汉变成“互联网+”创新创业的试验场。积极运用开放式创新思维,加大对本土互联网企业“首台、首套、首创”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采用众创、众研、众包、众规等方式,围绕长期困扰城市治理的难点、痛点问题,定期开展竞赛活动,吸引促进各类主体进行“互联网+”创新创业。着力打造若干“互联网+”应用示范区,探索试行适合“互联网+”发展的特殊政策,鼓励“互联网+”野蛮生长、自由发展。
二是加快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建设政府大数据中心、政务云,尽快打通各部门“信息孤岛”,实现政府大数据互联互通,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把数据尽快迁移到“云端”,鼓励企业对政务数据资源进行增值业务开发。
三是超前布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城市高速互联网,推进4.5G移动络建设,尽快实现100兆宽带入户,城区重要公共场所免费WIFI全覆盖,食品、药品等主要消费品二维码全覆盖,做到网络收费全国最低、网络速度全国最快。
四是成立武汉市推进“互联网+”行动委员会。加强领导,大力推动。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