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的经济8大信号
作者:admin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4-12-09 返回上级
【导读】新华网北京12月5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5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5年经济工作,释放出明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要信号。
信号一: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新常态是这次会议的一大主题词。在分析明年经济形势时,会议强调,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会议同时指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出现的一些趋势性变化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解读:
何谓“新常态”?常态者,较长时期持续的一种发展状态;新常态就是新确立的较长时间将持续的一种发展状态。要真正理解这句话,我们要看习总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习总第一次提及“新常态”是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的行程中。当时,他说:“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这个“新常态”是基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来说的。国内,经济将长期处于深化体制改革、结构转型、产业升级、区域经济整合、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等一系变化和调整过程中,这个过程将持续较长周期。如此的结果是,经济增长速度将放缓。国际,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在加速,世界政治、经济甚至整个国际秩序都在进行着深刻变革,世界经济也将长期维持不稳定的增长状态中。两者合在一起,中国经济也必然较长时期面临挑战,同时中国经济增速不可能再回到过去那种高耗能、高污染的高增长状态下,经济发展进入更重质量而非更重数量。
我们再看上面对新常态的描述——“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为什么对新常态有这样的注解?这是因为经过两年的战略布局、反复、经济结构等一系列调整之后,我国经济在数据上虽然还没有显现出足够的活力,但相比2012年前的几年的中国经济,如今的韧性更好了。
所谓韧性更好了,是指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空间一定程度地被打开了。譬如,货币政策方面逐渐有了更大的调整空间,包括降息和降准的空间。降息降准空间这一点,在美联储加息预期背景下,有极其重要的对冲作用(只愿刚刚的这次降息不会激起房价上涨,否则相当于透支这两年的政策努力)。在地方债务方面,经过调整风险压力也正在减小,这使得未来财政调整的空间也增加了。再加上,经过过去几年的区域经济调整,经济内生活力正在增加。
所谓潜力足,就是中国经济经过转型调整,特别是在中国推出“一路一带”战略后,正有越来越多国家和中国在经济领域进行更加深入的合作。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中国巨大的发展空间被逐渐融合在一起,与广大国际合作伙伴的深入合作和中国自身所具备的实力,使得中国有足够大的开发潜力,从而形成新一轮的国内和国际吸引。
所谓回旋空间大,是指相比过去,我国经济在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博弈中更具主动性。譬如,在俄罗斯和西方交恶后,中国在能源供给方面获得了更多好处。再譬如,中国这几年经过产业升级和转型,中国自给自足的能力更强了,对外部市场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依赖在减弱。客观上,中国这几年经济内部回旋的余地大增。哪怕,西方真的像对待俄罗斯一样对待中国,中国不但有更强大的反制手段,自己也能解决很多问题。在这方面,中国政策上和能力上都有更大的回旋空间。
而结合当前内外局势,宏观政策定的仍然是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说白了,就是不出大的意外,继续求稳、求进,稳中求进,在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的情况下,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和深化体制改革,加强民生保障和防控风险。
信号二: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平衡
会议强调,要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平衡。同时,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解读:
稳增长和调结构什么关系?是互相依托关系。经济增长稳不住,民生就成问题,国内国际信心都会打折扣,还如何能调好结构?如果不去调结构,增长能稳今天又如何稳明天,能稳明天又如何继续稳后天?稳不是目的,稳后的可持续发展才是目的。要保持长期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必须调结构。调结构是当前稳增长的目标,稳增长是现在调结构的保障。这就是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而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正是实现稳增长和调结构的手段,如果宏观政策忽左忽右,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市场对政策摸不着头脑、摸不准方向,大家又如何能稳下心调结构?如今之所以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过去一系列的调整。由此可以预见,2015年中央政府会增加基础设施的投资。至于稳健的货币政策,则是中央尽量淡化这次降息的影响,避免市场大幅形成降息和降准的预期。说白了,在作大幅降息决策时,中央部门应该明白在美联储政策没动的时候动货币政策的负面作用,但迫于经济增长和游说压力,才实施了大幅降息的政策。这也客观上体现了我们之前的担心,希望之前降息的副作用不会过多体现,这样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空间就会更大一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市场的内生潜力。不过,这也并不代表明年不会降息和降准,特别是美联储如果加息,降息降准将是必然。
信号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双支撑”
步入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再靠以往大规模投资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及外部需求,难以继续维持健康增长。会议提出,逐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促进大众创业、大众创新,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
解读:
新常态要进行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是要调整投资、消费和出口的结构比例,过去靠诸如房地产业带动上下游50多个产业,大规模投资制造业发展出口业,都已经不能可持续地带动中国经济增长。原因也很简单,房地产是因为房价过高导致投资需求下降以及中低收入者消费能力不足以维持房地产业的高增长,从而导致该行业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增长;至于出口,因为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放缓使得它们的市场需求增长大幅下降,如此通过大笔投资制造业以增加出口已不合时宜。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持长期的可持续较高速发展呢?就需要提升新型战略产业的发展、服务业的发展,通过提升新经济和消费经济在宏观经济中的占比,来加速经济发展。而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则是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以获得更高的利润收益。直白点说,就是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上述政策中我们可以看出,诸如新兴战略产业、高端制造、消费服务业都是未来政策扶植和经济发展方向,股市投资也应该向这些方向倾斜。
信号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会议提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主要追求产量增长和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经营,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转变。
解读:
过去,我国农业生产主要还是包产到户下的粗放式经营,虽然粮食连年增产,但付出的代价也不小。譬如,原来我们东北产豆基地放弃了种植大豆。如今,我国粮食生产的各种资源要素已经非常紧绷,生态环境的压力也非常大。
应该说,未来向“数量质量”兵种发展,就是要通过提升单产和劳动生产率,来提升我国农业生产的竞争力。同时,通过采取一些技术手段,对缘由的酸化、盐渍化的土壤进行土壤恢复和改良。另外就是建立农地的有序流转,通过让想种地的人种地,充分发挥集约的规模生产来提升农业单产。
信号五: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突出“三大重点”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中的突出问题。会议提出,要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继续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解读:
城乡二元、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的突出问题,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未来空间,解决这些问题就是经济增长。在进行城乡互补的经营中,可以提升城乡的协作能力,通过加速城市化来获得更大的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可以通过政策由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让发达地区更发达,让欠发达地区逐渐追上来,经济就能再发展一大块。而这些,又可以通过我国内部区域经济整合,和外部的区域整合战略“一路一带”结合在一起,这样内玩一盘棋就可以互动起来,形成内外统合、区域协作的合力。
从这些战略中,我们可以看出各个区域的发展潜力和未来方向。譬如,中西部会因为“一路一带”国际战略的带动,逐渐将中国东西内外贯通,形成内外需求的互动性投资贸易。这就是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
信号六:就业和扶贫加以特别重视
新常态下,明年民生政策走向如何?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特别要重视做好就业和扶贫工作。
解读:
“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放缓是必然的,由于收入分配改革不会那么快见效,中低收入者是必然会受到影响的群体,也正是这个群体更需要帮助。在这种情况下,要维护社会稳定,就必须让这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过得好。如此,就需要政府做更多工作。只有这些老百姓的生存问题解决了,那么社会才能稳定,社会稳定经济才能更好地发展和转型。在继续加强保障民生的情况下,更快速度地推动收入分配改革,这样也是在民生领域的“稳中求进”。
信号七:经济体制改革抓落地
产能严重过剩、地方债务风险、房地产市场调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运行放缓,使不少过去被高速增长掩盖的问题和挑战浮出水面。
解读:
在经济增速放缓后,产能严重过剩、地方债风险、房地产市场调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这些问题是必然出现的。产能本来就过剩,如今内外市场需求又减弱了,产能当然更过剩。如何解决?最近通过提出“一路一带”战略,通过成立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亚投行,对新兴市场进行基础建设投融资,就是消化产能过剩的体制改革落地措施,这些措施还需要更大力度推进。
地方债务风险为什么那么大?在2008年救市时用力过猛了一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行资产证券化,通过将这些债务压力向外稀释来获得更大的弹性空间,从而降低局部资金链压力过大可能出现断裂的风险。这一点,可以通过银行的相应信贷资产证券化来获得风险释放。这是金融体制改革的落地措施,需要继续推进。
房地产市场增长动力减弱了?为什么?很重要原因是2008年的宽松货币政策对房地产过宽,结果房价大涨,透支了未来的增长空间和预期,同时增大了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如今,美联储又要加息,这进一步增加了房地产行业的资金链紧张。如何解决?资产证券化,通过将商业银行的房地产信贷资产向外释放,来获得更大的系统安全系数。
伴随这些措施的同时,必须要加快推动人民币升值,同时推动人民币的资本回流,如此可将更多国际资本纳入到中国的金融体系中,中国的经济体系也就会更安全。
当然,要做的这些事情当然都是大挑战,这些挑战不仅仅体现在国内,还体现在国际上。因为,这是和国际上的大国扳腕子。譬如,在货币政策上、人民币国际化上、中国的大国战略,某种程度上都会被美国解读为对其的威胁和挑战,如何化解这些反过来对中国形成的巨大压力,是对决策层的考验。
信号八: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经济全球化下,开放性的宏观经济管理愈发重要。会议指出,要促进进口和出口平衡、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平衡,逐步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当前,全球经济温和复苏,美国正式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将导致资本流出新兴经济体,我国也面临资本外流压力。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对外投资保持较快增速。商务部预计,中国对外投资金额即将超过吸收外资金额,未来5年对外投资增速将保持在10%以上。
解读:
什么叫经济全球化下的“开放性宏观经济管理”?就是将内外看作一盘棋,要将国内政策和国家战略结合起来,对整个国际市场的资源进行有效调动。直白点说,就是宏观经济管理不但要管国内,还要看这个管理在国际上的影响,要通过国内政策去尽最大的力量调动国际资源,通过这种调动来实现由国内到国外的大统一的宏观管理。这种“开放性的宏观经济管理”我们在过去做得是不够的,但以后却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统一性调控和管理。在中国经济不断国际化,中国力量在国际上越来越有影响力的情况下,这种统一的宏观调控和管理自然愈发重要。
为什么要促进进出口平衡?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平衡?总体逐渐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进出口平衡,直白点说就是靠出口创汇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未来我们不但要大量出口,还要大量进口,在我国如今有大量外汇盈余的情况下,这样才能将更多发展利益留在国内。特别是,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在中国未来越来越大规模“出口”人民币的背景下,进出口平衡对改善内部经济结构和民生尤为重要。
为什么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也要平衡?因为今天的中国已不是过去资本贫乏的中国。引进外资当然要干,用别人的钱发展经济这种好事是坚决不能错过的;对外投资当然也要干,因为我们现在有了较为强大的资本实力,国际上的投资机会当然也不容错过。这一进一出,进体现则正是国家的经济发展机会和潜力,出体现的是国家对外资本输出、调动国际资源的能力。这两者平衡了,才能内外平衡发展。过于注重对外投资而沪市引进投资,会导致国内经济的空心化,不利经济健康发展;如果只注重引进外资而忽略了对外投资,内部资本过度竞争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利润下降投资机会减少,从而降低经济活力。所以,两者必须兼顾。
为什么要逐渐实现总体国际收支平衡?这是在人民币不断国际化的今天说才更有意义。在中国有巨大制造能力的情况下实现国际贸易收支平衡,说明中国将进口更多境外产品供国内老百姓消费,这是提高民生。在中国有了工业和资本输出能力的情况下,维持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的平衡,是保持内部吸引力和对外投资能力,不断壮大自己的一种手段。
这种平衡,体现在汇率上就是人民币的汇率波动会双向。在人民币国际化的今天,我们也正在像美国一样开始可以收铸币税,开始可以通过人民币波动赚钱了。
来源:占豪
上一篇:中国银行业施压央行降准
下一篇:政治局怎样定调中国今年的最后一件大事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