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规划获批 国内首个密路网小街区

作者:admin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7-03-27 返回上级

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规划获批 国内首个密路网小街区

24日,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以下简称示范城)城市设计方案全球招标首次开标,4家中外企业入围。7周后确定一个优胜方案,据此编制城市设计导则。

2014年3月26日,在中法两国元首见证下,两国政府代表签署《关于在武汉市建设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的意向书》,明确生态城选址武汉市蔡甸区,用低碳生态和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建造城市可持续发展典范。这是继中新天津生态城之后,中外政府间合作的最大生态城项目。

中法专家历时2年,进行9次集中研讨,最终确定了城市建设框架。一个月前,《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总体规划(2016-2030年)》获批。

该城建在蔡甸区城关以东、三环线以西后官湖北岸,濒临汉江。地势南高北低,南部是马鞍山等低缓的丘陵地带,北部是什湖为中心的湿地水网。新天大道(原汉阳大街)沿丘陵与湿地的交界处穿过,将示范城分为南北两片。新天大道一带地势平缓开阔,是示范城最集中的商住功能区。整个商住功能区像一条东西向的“扁带”,围系成示范城的“腰”。北部什湖湿地,尤如示范城的“眼”,灵秀传神。

根据山水自然根基,中法专家将示范城规划为国内首个密路网小街区城市。

这座城市设计理念有哪些创新?记者近日采访了规划设计团队。

道路很密 有些地方间隔不到100米

规划专家解德平介绍,示范城定位为小街区城市,城市街区由很密的路网分割而成。示范城每平方公里内路网总长约11.7公里。相当于在一个边长1公里的正方形街区内,同一方向上并列布置11条道路,每条道路的平均间隔不到100米。

一位法国规划专家解释:武汉市解放大道沿线,两侧建筑物紧密相连,很长路段都没有缺口。两侧建筑物如同一道高墙,将行人、车辆挤在一条主干道路上,人们想去建筑物的背后看一看,近在咫寸却要绕行很大一个街区。“如果解放大道两侧每隔100米开一条路,很多前往背街的行人就不必转乘绕行了,城市生活节奏就会慢下来,效率还能提高。”

以往,我国城市设计多借鉴前苏联的功能组团思维。这种设计理念强调功能集中,街区大片组团,中间设计宽阔的快速交通网。许多地方修建了四角围合的裙楼、围墙等,形成大片公众不可随意到达的区域。一些大单位占据整个大型街区,长宽动辄数公里。人们路过这个片区,需花大量时间绕行。

根据密路网、小街区理念,示范城规划示意图上的核心生活街区都非常碎小,街区内路网稠密。新天大道一带的街区,间隔两三栋楼就有一条街从中穿过。今后生活在城中的居民,下楼就可乘区间公交车或骑自行车通行,还不用多绕路,出门更加轻松方便。

“反规划” 自然地貌利用而不改动

中国城市规划院董珂博士说,示范城规划,相当于把城市街区轻轻放在山水之间。

示范城的规划原则是“反规划”,即尽量不改动自然地貌,每个地方适合做什么就做什么。示范城一山两湖、水网密布。利用自然地貌设计街区,肯定不能像电路板那样方方正正地摆放,而是要依自然山水走向布局。

从规划示意图上看,新天大道沿线商住功能区,呈不太规整的带状。内有很多绿色小块,没有规划建筑街区。商住功能区的外围边角也不方正,靠近山体的地方留有许多空白。

专家解释,留白的地方正是山水相连之处。示范城规划原则是不改动原始地貌,这些地方就是为生态留白。“反规划”并非只保护现有地貌,还要求尽可能恢复早前的样子。比如什湖治理,要恢复历史高水位时的湖区范围。

记者近日在什湖看到,什湖原有的养殖围网已经拆除,周围精养渔池和藕塘也停止经营。什湖治理方案正进行第三轮设计,湖区面积将由现在的3平方公里恢复到高水位时的10平方公里。

为维持什湖“正常呼吸”,设计者增设港渠,将什湖水体与汉江和南部区域的后官湖连通,形成生态城基础水系网。具体做法是,建设通向汉江的双向抽排泵站,加深加宽连通汉江的自然沟渠,便于汛期和枯水期时什湖水面的基本平衡。

生物自由迁徙 自然生态环境无断点

在示范城规划讨论时,法方专家组认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设计的第一视角并不是人,而是自然界。评判的标尺是能让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各种生物自由迁徙,让当地生物保持多样性均衡发展。

每次专家组讨论,生物多样性保护总是第一项议题。

新天大道沿线商住功能区是东西向带状分布,横亘在马鞍山与什湖之间。如果不做处理,动植物在山水间南北生长迁徙通道将被阻断。

根据规划示意图,东西向商住功能带上,每个小街区均设计为南北方向长条状。街区间的道路两边是绿色廓道,廊道内是草坪、绿植带、湿地等野生自然环境。这些廊道连接商住功能区南北两侧的自然环境,方便动植物生长迁徙。宽阔主干道下方,设计者也设计多个生态通道,连接道路两边的自然环境。

中法双方专家认为,这一点与中方传统的城市生态规划理念不太一样。中方传统做法是追求生态景观观赏价值,在街区布局一定量的“绿心”、“小游园”或“绿岛”等,并不考虑这些生态景观与自然环境是否接续。这样设计是站在人们观赏的视角。用这种理念设计城市,城市就成了自然界的“侵入者”,同时,孤立的人工景观也会沦为巨大盆景,缺少生机。

法方专家称,用来分割街区的生态廊道,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大多数生态廊道的建设方法是,没有建筑物的地方,留下来不动就可以了。

混合居住 低开发区域创造高就业

小街区城市,开发强度低,如何保证居民就业?示范城提出的解决办法是,打造高端服务业,创造高薪岗位;贫富阶层混合居住,创造生活服务岗位。

从示范城规划示意图上看,核心区内代表工业、商住等开发区域的杂色区块非常少,大片区域被生态、旅游、公园等代表生态项目的绿色区块占据。示范城产业发展空间狭小,难以布局大规模制造业项目。

中法专家多方考量,设计了高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示范城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相邻,可大力发展节能环保、高端服务业(总部经济、科教产业、健康产业、生态旅游、文化艺术等)、高端制造业(通用航空、智能装备等)。

专家称,高端服务业创造大批高薪岗位,这是示范城经济运行的起点。同时,示范城设计了阶层混合居住的街区,让高收入人群与低收入人群住在一起,人们之间自然会创造出大量生活服务岗位,这可极大丰富城市就业。这样的城市设计,就是用最少的开发代价,获得城市发展所需的工作机会。

国情差异 争执中高铁站移驻城外

示范城总体规划设计了90%的绿色出行率,这在全国城市中尚属首次。不过,示范城却将代表绿色出行的高铁站拒之城外。围绕这个决定,中法专家最后时刻才达成妥协。

根据武汉市规划,示范城一带将兴建汉阳高铁站,以分流西部高铁线路客流。法方专家非常希望把高铁站建在示范城中心,认为高铁站是绿色出行的枢纽,可连接地铁、有轨电车和公交,建成立体化绿色交通体系。

中方专家表示反对,认为高铁站人流太多,会导致区域生活嘈杂,不利于实现示范城环境指标。

武汉规划院一位专家分析,之所以发生这个分歧,是因为中国与法国国情不同。法国火车乘客很少,中国火车人流量大,每一个高铁站都是一个庞然大物,需要按大规模聚集场所规格设计,连续高铁站的道路更得宽大密集。在示范城用地指标局促的情况下,安排这么大体量的项目不合适。

针对高铁站选址,中法专家多次交锋,最终确定“近而不进”原则:汉阳高铁站选在示范城东南郊外数公里处,设计多条地铁、有轨电车、公交等与高铁站相连。

城市设计方案全球征集  4企业入围

24日,示范城举行城市设计方案全球征集专家评审会,上海市政等4家中外公司入围复选。4家公司将进行后续方案设计,参加7周后的最终评审。

入围第一家公司提出“田梗城市”概念:结合汉字“田”,设计九宫格式田园街区,将城市建成田梗模样。这个方案抓住了中国水文化和法国生态技术核心,专家认为“很有特色”。第二公司提出“生态之环”概念:在示范城核心区内,建设一个环生态状廊道,串起特色城农业、旅游业和科技环保项目城市空间,形成可到达的环状生态体验区,建成城市核心。专家们认为“很有情怀”。第三家公司提出建设“山水城市”,结合武汉地域特色,对总规的方向把控清晰到位,专家们认为“可持作性强”。第四家公司提出“特色交通”新概念,引入绿色交通方案,将示范城内零乱交通现状整合成大生态格局,专家们评价“很专业”。

 评委会负责人称,各家方案对示范城的核心示范价值点提炼还有待加强。“大家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即示范城现有许多农村该如何改造?城乡统筹可否作为示范的重点方向?”他认为,在生态和示范两个价值点上,总体规划已提出了全面的指标控制体系。城市设计时,可重点尝试从法国的美丽乡村设计上寻找灵感,探索农业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农业供给侧改革和产权改革方案等,为现代农村城镇化发展提供示范经验。(转自:湖北日报)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