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 | 如何全面利用“互联网+”?把握九大机遇

作者:admin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5-09-23 返回上级

思响哥按:

 

“互联网+”这个被李克强总理多次提及的概念,你了解多少?它究竟如何在实际经济活动中更好地运用?

 

本文全面总结了“互联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九大途径,特别是在发展实体经济时,决策层要抓住历史机遇,使“互联网+”战略有效落地,创造新的繁荣。

 

来源 | 《人民论坛》杂志

作者 |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张礼立

 

“互联网+”是融合传统经济和数字经济的重要桥梁,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其作用的发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重塑消费力  使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而消费者是最先被互联网带动起来的。到2014年底,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率为47.9%,网民规模达6.5亿之多, 其中,六成以上的网络购物用户已经形成。由于网络消费需求规模大、和民生关系最直接,因而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动力。

 

此外,巨大的用户需求使得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和繁荣,以企业为中心的产消格局转变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全新格局的观念已经在市场上得以验证。在“逆向”互联网化的每一个环节中,企业从研究消费者的消费动机开始,从营销、零售到批发和分销,再到生产制造,一直追溯到上游的原材料和生产装备,消费者主导权在不断增强。“互联网+”让企业真正开始关注消费者体验质量,从而实现消费推动经济的有利格局。

 

2.促进普惠金融与计算  助力新型产业形成

 

普惠金融和技术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保障。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已是有目共睹。将互联网技术和金融功能相结合,提升了传统金融体系效率,改善了金融生态,使得金融能够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普适计算创造出无缝科技,从而将整个过程简化而不是杂化。而“互联网+”的过程也恰恰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将普适计算的想法投入到产品、服务、营销和运营的每一个过程中,使创意变得民主化,这是“万众创新”的必经之路。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新应用、新模式不断涌现,并进—步与实体经济融合延伸与扩展。随着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以及行业提质增效融合效应的呈现,必将助力产业升级与生态链的共赢和繁荣。

 

3.调整组织治理  实现供应链逆向再造

 

中国的制造业特征非常明显,以代工(OEM)为主的模式,使得已经不完整的产业链很难实现高利润率。 而“互联网+”并非是传统行业的一个前缀,它代表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从以市场为核心的发展态势来看,可以发现组织结构是阻碍消费者体验和经济突破的关键点。是基于自身组织结构去影响消费者与品牌打交道的方式,还是基于消费者的意愿去改变组织结构,是当下所有企业面临的焦点。而“互联网+”让供应链重塑之路从可能变为现实。在生产制造环节中,由于消费者居于市场主导地位,高度互联的灵活思维方式使生产商和制造服务商从创新到交付、从库存到服务实现了各渠道线上线下的无缝供应链体验。

 

4.以数据驱动企业自主创新  走出同质低效困境

 

生产率的进一步提升,商业模式的创新,都有赖于对数据的利用能力。由于互联网让信息和各类资源的获取变得平民化、敏捷化和垂直化,创新的成本和门槛降低了,创新空间变大了,实现创新的距离缩短了。“互联网+”让市场对数据产生了正确的认识,无论是有效使用数据还是数据采集和分析。

 

“互联网+”促进了个性化体验的创造,抛弃了静态的、放之四海皆准的单一体验。数据开放可以帮助企业产生更有创意的点子,使其认识到消费者数据是王,动态行为数据是关键,而历史销售数据并不重要。从而实现数据驱动企业,找准核心目标,发挥团队核心优势,增强企业匹配风口时间点的能力,聚焦关键任务,拥有更好的财务表现。实体经济是互联网经济的基础,不同的互联网理念让企业走出了同质化、低效益的困境。

 

5.大面积部署新信息基础设施  实现产业深度融合

 

“互联网+”的前提是互联网作为一种基础设施的广泛建设。根据高德纳咨询公司(Gartner2014年的数据:到2020年,全球会有手机、平板及PC 73亿台,联网设备260亿件,而移动设备将以万亿级别投入。移动化、智能化、社交化、云计算、数据化等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十二五”期间已经崭露头角。中国成为物联网大国将为时不远。从4G5G的路程,见证了我们从新兴产业兴起、新基础设施广泛安装到各行各业应用蓬勃发展和收获的历程。

 

“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发展模式是以技术驱动为核心,信息化创新应用初见端倪,在部分行业如互联网金融,信息化开始从技术驱动向业务和战略驱动转化。信息化与众多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协同正在形成。在信息技术和产业的支撑下,实现跨组织、跨行业、跨地区的全社会协同,雏形已经建立,“新四化”同步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6.推动大数据与云计算有效协同  生产模式全面改制

 

C2B模式,即消费者驱动的商业模式已经开始。在“互联网+”推动下,云计算为大数据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平台,而大数据通过云计算实现了对业务的贡献。两者共同点在于数据存储和处理服务。不同点在于,云来自互联网,大数据来自不同背景的业务分析;云计算的对象在IT资源,大数据关心对象在于业务相关数据;云节省信息成本,大数据发现数据价值。

 

在互联网时代,通过云计算的普及,大数据的成本大大降低,使得中小企业也可以采用这种模式。云计算通过大数据的业务需求为自身落地找到了千千万万个实际的应用价值;大数据利用云计算的强大计算力,可以更加迅速处理自身的丰富信息,更方便提供服务。通过匹配移动和社交的双轨,生产模式最终走到了以云为平台,通过大数据精准地进行市场调研、细分,选定目标客户群,实现全用户体验的“互联网+”生产模式。

 

7.降低企业交易成本  培育社会诚信合作文化。

 

伴随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劳动力、环境资源、低成本等传统竞争优势在逐步消失。互联网天然具有跨地域、分布式、无边界、去中心化等特性,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线协同突破成本、人才、经验等条件限制,以边产出边协作调整的模式,让企业快速成长。这样一方面实现了产品的即刻使用,另一方面实现了产品与现实世界的交流互动。现代企业要取得商业活动的成效,必须植入全渠道的思维模式,而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和数据杠杆则为此提供了可能。

 

此外,文化发展滞后、道德诚信滑坡、理想信念缺失等社会现象一直令人担忧,而以信息不对称为基础的传统商业模式,是形成经济文化不良闭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而在大规模社会化协同以及精细化分工体系下,“互联网+”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一个重要驱动就是:企业如何抓住普适计算所带来的机遇,在全社会推动建立合作的文化。

 

8.催生产业集群  带动区域产业发展

 

中国制造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非常突出。东北经济转型和发展就是一个案例。这与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足有直接关系,目前大部分信息化系统仅仅对组织业务流程起到了网络化工作流的作用,而没有达到信息辅助决策的高度。一体化的智能管理和区域产业联合发展还未形成。

 

随着业务与信息化平台结合越来越紧密,互联网与行业融合应用潜力很大,各个环节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及区域经济之间会有更多的应用结合。“互联网+”有助于实现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区域产业带的出现和互动。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体结合不仅促进了就业发展,也促进了传统产业带的升级和转型。

 

9.建立跨界知识学习环境  培养全面复合人才

 

目前各专业部门间彼此完全隔离的状态是由长期以来教育培养人才的系统与方式造成的。要提高中国制造融合人才的全面能力,需要从建立跨界知识学习环境、全面加强职业再教育深度和广度、重构融合管理团队等三方面去调整和规划。而“互联网+”为我们提供的一个重磅经济驱动力就是复合人才的培养和形成。

 

“你能整合别人,说明你有能力;你被别人整合,说明你有价值。”年轻的、未受技术或者公司文化影响的年轻人更愿意尝试新事物,因为他们更关心的是在未来能够学以致用。 在不断打破知识领域边界、实现创新的同时,传统产业管理人才与互联网信息人才如何搭起创新班子,核心在于管理团队的创新与融合。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