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市场大恐慌:全球央行怎么办?
作者:admin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4-10-17 返回上级
昨日美股惊现抛售,道指盘中跌去460点,标普被抹去全年涨幅。全球市场大恐慌的同时,全球央行也走到了十字路口。
知名金融博客Of Two Minds的博主Charles Hugh-Smith认为,以前还没有那些看似无所不能的金融界上帝实际上只有那么少的权力。现在很多文章都提到,美联储要终结QE,欧洲和日本两地区央行的宽松又越来越明显地有局限。
过去六年,央行购买债券、向金融系统注入流动性的成效越来越小,央行面临质疑。如今面对股市大跌,央行会怎么做?Hugh-Smith预计,可能选择以下三种做法之一:
1、承认央行权力有限。这样做可以迫使政府解决那些过去六年靠央行大宽松避免的问题。
2、开始大规模购买资产。由于借贷和宽松都失去信誉,央行别无选择,唯有如此才能支持资产价格,保证健康的经济体颜面不失。
3、推出新一轮QE,这只会让本已失去信誉的央行及其政策更加失信。
因此,Hugh-Smith认为,最适合央行的应该第二条路,即要支持市场就大规模买资产。为何央行只有以上三条路可走?Hugh-Smith解释,央行手中的武器无非三样:
1、向银行提供低成本的贷款,希望银行用这些资金向家庭和企业放贷。这些新增贷款会让央行增加的流动性注入实体经济。
2、购买债券,压低利率,购买住房抵押贷款证券,支持房产市场。
3、向流动性吃紧的关键金融机构和银行无限量提供流动性,成为这些机构的终极救助方。
所以,央行实质上是提供了抵御金融危机的缓冲。短期贷款到期的时候,贷款方可能耗尽资金,有了央行的短期流动性,他们可以免于倒闭破产。在信贷吃紧的环境下,对违约的恐慌会推升利率,扼杀正常的贷款操作,如果能压低利率,就有助于缓和信贷紧张。
可是,过去六年,央行已经从短期缓冲的供应者摇身变为政府、经济和资产市场的救世主。而这就是央行政策限制没能如预期发挥作用的原因。那些政策原本就是在危机期间充当短期缓冲的,并非用于长期支持政府借款、金融业、股市、债市和房地产市场。
Hugh-Smith指出,那些传统的分析师都预计,在央行像过去一样提供缓冲后,全球经济就会迅速复苏。可他们错了,如今既有负债过多、杠杆、风险和缺乏透明度这类金融化的结构性的问题,又有几乎毫无监管和不当的激励措施,它们已经给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
上一篇:董藩:房地产是“日不落”行业
下一篇:【夜读】林毅夫:政府不应继续“补贴大企业”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