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矿令”凸显原矿进口之困
作者:admin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4-01-20 返回上级
印度尼西亚原矿出口禁令一出,大宗商品市场便掀起轩然大波。该禁令不仅对部分原矿石价格造成了巨大刺激,也迫使国内过度依赖进口矿石资源的行业开始反思。
对我国有长期影响
近些年印尼一直是中国矿产主要进口国之一。2013年1月至10月,在中国矿产进口总量中,68%的铝土矿和55%的镍矿来自印尼。此外中国从印尼进口的动力煤、铜矿石、铁矿石规模也较大。
长期以来,初始资源大量出口引起了印尼政府的高度重视。作为全球最大的镍出口国,2013年印尼镍出口总量为25万吨,但其中经过冶炼的仅1.6万吨。2009年印尼政府出台了《新矿业法》,规定自2014年1月12日起禁止出口原矿,原矿必须在本地进行冶炼或精炼后方可出口,以避免矿石资源大量流失。
该禁令的实施,引起市场诸多争议。对此,印尼政府于1月11日对原有政策做出适当调整,做出了一些让步,从而缓解政策实施可能产生的冲击。这些调整措施包括,允许一些在印尼拥有精炼厂的企业继续出口矿石,其中 66家矿业公司可以继续出口精矿至2017年。至此,印尼对于矿石资源的保护战略已初步形成,毫无疑问的是,未来我国企业原矿石的获取将更加困难。
从市场反馈上可以看出,此规定带来的冲击不可小觑。出口禁令公布后的四个交易日中,国际镍价累计上涨7.29%。为避免原料进口缺失造成过度冲击,我国在2009年开始加大进口原石来保障矿石储备。在此次印尼出口禁令实施后,短期内并不会对我国镍铁厂和铝厂造成较大影响。不过从长远来看,我国过度依赖矿石进口的格局仍无法改变。
格林期货研究员刘波认为,我国镍矿储量不大且品位较低,镍矿对外依存度高达99%,其中很大部分依赖从印尼和菲律宾进口,国内多年的“储备镍”总有吃完的一天,从这一角度看,印尼原石出口禁令对我国的长期影响依然存在。
全球出口禁令或扩大
目前我国的经济转型刚刚起步,许多行业的发展高度依赖进口资源,一旦既有进口渠道减少,国内部分企业将面临“无米下锅”的尴尬境地。
颁布原矿石出口禁令,印尼并非首例,许多矿产储备丰富的国家也都在积极遏制原矿出口的势头。2013年,印度、伊朗、墨西哥等国出台了限制铁矿石出口的政策,我国也曾限制稀土出口。
以印度为例,在2009年之前印度是我国主要的铁矿供应国,我国从印度年进口铁矿量最高达1亿吨。受到矿产出口禁令的影响,从印度向我国出口的铁矿石规模逐年下降。2013年印度铁矿石在我国铁矿石进口总量所占比例从2009年的17%下降至2%以下。
我国另外一个重要的矿石进口源地是非洲,但近期一些非洲国家对于本国矿石储量的减少表示担忧。如果印尼这次禁令能成功促使矿业公司投资冶炼厂、精炼厂,大幅提高产矿国收益,那么不排除一部分资源型发展中国家纷纷效仿的可能。
国内一家大型矿业资源集团工作人员张横认为,金融危机后全球需求的下降掩盖了矿石供应危机,一些主要的矿石供应国为了保障国内经济的发展依然选择大量出口政策。但随着全球经济好转,中国长期以来过分依赖进口资源的问题会暴露得更加明显。
反思行业发展模式
这次印尼出口禁令让人不禁想起2008年之前,中国与三大铁矿石供应商关于铁矿石的谈判。多年来中国钢铁企业一直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由于国内急剧扩张的产能和需求,国内钢铁业不得不一次次忍痛签下高溢价购买协议,而将行业的高额利润拱手相让。
相比之下,作为资源同样匮乏的日本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就积极地参与投资开发铁矿石资源,以保证国内得到长期、稳定的铁矿石供应。截至2013年年底,三井物产拥有权益比例的铁矿石控股产量为全球第四位,年开采权益已超过4000万吨。
在此背景下,日本企业与三大铁矿石供应商的谈判更加游刃有余,有时表面上接受了比中国钢铁企业更高的购买价,却可以通过持有的股份对冲这一损失,甚至获取更大的利润。
立足于长远的战略思维以及对全球资源的控制力,都是我国企业所欠缺的。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对原矿石资源进行保护,我国精炼行业即将遭受一次较大的冲击,行业利润率将持续下滑。
国内一些企业也认识到资源控制的重要性。自2010年开始,我国开始在几内亚、老挝、斐济、澳大利亚等国投资建厂,逐步降低对进口原矿石的依赖。但由于缺乏在国外矿产资源股权投资经验,缺少异国建厂管理经验,屡遭地区局势动荡和对方单方面毁约,以及承担由文化差异带来的高昂人力成本——中国“拓展矿产疆土”时仍需稳扎稳打,逐步解决问题。
(来源:新金融观察)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